探索中国CIO人才现状 | 第四季调研报告
软件外包: 迸发并购冲动
2014-03-03  作者:计算机世界 

  编者按:自去年以来,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并购气氛越来越浓厚,而震动产业的并购事件也接连发生。已经浮出水面和正在暗流涌动的一起起并购,正在把中国软件外包产业推至一个"并购求大"的时代。企业规模不大,一直掣肘着中国外包企业的迅速发展。而通过并购急剧膨胀,是否真能解中国外包企业的规模之"痛"?


  近日,有消息人士告诉记者说,在香港上市的中软(中国软件股票代码:8216)本月底将发布一项重要并购事件。记者在与其市场人士联系采访时被告知,因为中软为香港上市公司,消息将择机披露,目前不适宜对外宣讲。


  除此之外,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从多方人士处探知,目前业内有众多公司都在进行企业并购,只是由于尚未最终完成而未被披露。据记者观察,中国软件外包并购速度在明显加快。


  据粗略统计,全国知名的软件外包企业如大连海辉、福瑞博德、中软、文思创新、博彦科技、软通动力、大展集团、中讯、浪潮等,都前前后后已经完成了数起、甚至10数起企业并购。并购对象除了国内企业之外,还涉及到了在日本、美国甚至欧洲的企业。


  并购是企业扩大规模的快捷方式,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并购速度加快,折射出中国企业对壮大规模的急迫心情。而限于这些公司多为非上市公司,或者软件外包业务未被单独上市,已经发生的诸多并购案例,其具体交易金额和人数规模,记者都还得不到客观数字。但从已知道的消息来判断,这些并购的规模并不大,限于几十人到三四百人的范围之内,而并购之后的企业规模也并没有明显的提升。


  有业内人士就此向记者发表言论说:"中国企业虽然加快人员规模扩充,并采取了购并这种急速扩张的方式,但是从员工人数、营业收入甚至增长比率上来讲,都仍然无法与印度企业相提并论。"


  业内人士陈援东告诉记者说,国际上处于软件外包最高等级的公司是IBM和EDS,他们所能接到的单子最大能过一亿美元;其次就是印度的四大巨头,如TATA、Infosys和Wipro等,他们的单子平均在500万美元,最高能做到上千万美元;而中国企业一般的单子只在50万元,有时规模会更小。


  从全球产业分工角度来讲,中国内地毋庸置疑已经成为全球硬件制造中心。按此推理,在全球性的软件产业分工中,外包转移大潮也必将发生。然而,欧美的软件外包几乎都流入了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


  一衣带水的日本是欧美之外最大的发包源地,尽管对中国市场青睐有加,但到中国的外包项目与其发包总量相比也只是个零头。由于规模限制,日本对规模要求高的项目单子也只交给日本国内的企业来做。


  从总体规模上来看,根据印度软件行业协会年度报告显示,印度2005-2006财年软件出口236亿美元,整个产业产值达296亿美元。中国软件协会今年发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2005年的软件出口值为35.9亿美元。从这一数据上来看,中国软件外包整体规模与印度相去甚远。


  另外,印度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人数已经达到五六万人,而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大概只有3000人。从收入上来看,印度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的年产值已经超过15亿美元,而中国目前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东软去年的外包收入仅为0.62亿美元。


  中国企业一方面受限于发包企业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直接面对印度同行的竞争,在这种深刻的国际背景之中,中国企业深负压力,企业并购一触即发。


  上篇:与印度尚有差距


  软件外包产业是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与分工协作,因此中国企业与印度企业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直接竞争。而分析中国软件产业并购的原因,也必须从印度同行们说起。因为在欧美市场上,印度企业给了中国企业太大的压力。


  比规模:虾米和大象


  2006中国国际软件外包交易峰会将于12月13日至15日在深圳举行,这是中国最大的软件业外包交易活动,届时将有超过120家国内外企业寻求软件外包机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将推出进一步促进和扶植软件的政策。


  在采访中,谈及规模,诸多国内著名的软件外包企业老总把自己的企业比为"兔子"或者"虾米",而印度企业则被称为"大象",两者差距非常悬殊。


  而记者发现,这样的比拟来自于实际数据的对比。从数据统计上来看,中国内地从事软件外包业务的企业数量约为8000家左右,人数最多的企业是东软,人数接近3000人,大多数软件外包企业人数都在几百人左右,全国范围内规模达到上千人的少之又少(资料来源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为了更好地对中印企业做一个客观的比较,记者从新浪财经网站上摘取了中讯软件集团公司的数据,其中包括人员规模与各项财务指标。中讯软件集团拥有"京城第一包"美誉,是一家专门从事软件外包的集团企业,在中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在香港主板上市(股票代码:0299)。


  据其最新公开的财报显示,中讯目前员工人数为2427名(截止2006年8月),但记者发现作为集团公司,中讯拥有10数家分支公司。也就是说,2427名员工并非悉数都从事软件外包产业。另据其发布的综合损益表上,记者发现在2005财年,中讯的营业额达到2.5亿港币,与去年的1.78亿港币相比有大幅攀升,但税前利润从2004年的5230万增加到6058万,增长率仅为14.8%。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印度软件企业的数据。由于资料所限,记者只搜索到位于印度4大软件外包企业中的第四位-Satyam。据其官方网站显示,目前Satyam拥有员工人数近3万,到2005财年结束时,Satyam总收入为7.89亿美元,税后利润为1.67亿美元。而去年则分别为5.71亿与1.21亿美元,增长比率同为38%。如按1:8的汇率换算,中讯与Satyam的差距达到几十倍。另据Satyam中文官方网站显示,2006年度Satyam营业收入有望超过10亿美元。


  大连是中国著名的软件外包重镇,其举全市之力欲将软件外包打造成最大支柱产业的决心在中国已属罕见。按照大连市的计划,在2012年软件产业总产值将达到800亿~1000亿元人民币,占大连市GDP的1/6左右;软件出口则要达到35亿美元,与目前中国整体出口值相当。


  在采访大连信息产业局副局长靳国卫时记者获悉,大连的软件企业目前近600家,其中从事软件外包业务的中外企业达到200多家。规模最大的是东软,在大连的软件外包人员达到3000人左右;大连华信为2000人,处于第二位;位于第三位的是海辉,为1800人;外资企业简柏特在大连的公司人员规模达到2000人;惠普有望在今年年底达到2000人;而IBM和戴尔目前人数也超过了1000人。


  从产业层面来看,在大连超过千人的公司只有六七家,而且是在最近两三年内获得爆发式增长才达到这一规模。除此之外,超过百人的企业在大连为60多家,其余则为不足百人的小型企业。


  比速度:乌龟和兔子


  在中讯与印度企业对比中,记者注意到其中一项关键性指标,就是营业收入与利润的年增长率,这项指标有别于规模的对比,但似乎比规模更具有深层含义。数字显示,在这项指标上,中讯远不如印度同行,这说明在企业的成长性上,中讯逊于印度Satyam。


  根据印度软件行业协会年度报告显示,印度2005~2006财年软件出口236亿美元,同比增长33%;整个产业产值达296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IT软件及服务业出口173亿美元,同比增长33%;服务外包63亿美元,同比增长37%。预计到2010年,软件出口将突破600亿美元。


  中国软件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软件出口额仅占当年软件产业总额的7.6%,并且近几年该项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中国软件外包虽然得到重视,但是却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与印度软件企业的差距在不断地拉大。


  而记者也感觉到,印度软件外包公司在基数庞大的前提之下,其增长还能保持如此快的速度,不得不让中国同行们警觉。


  从目前的企业规模来看,即便通过近几年的大发展和并购,大展也只有1600人;而文思对外宣称已超过2000人;另一因并购而为世人所知的企业软通动力,目前的规模也还没有达到2000人。而这些企业都是京城中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靠前的企业。


  与此对比,记者从财报上看到,印度四强之一的Satyam仅仅今年第一季度新招员工人数就达到了1100多人。印度最大的软件企业TCS则在今年年初发布的财报中称,去年第三财季就新增了6000名员工。


  这表明,印度企业不仅在人员规模上的扩充速度和总量上要远远超出中国企业,而与这些国际巨无霸相比,中国内地企业的增长速度并没有显现出任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