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CIO人才现状 | 第四季调研报告
解构移动医疗:繁华背后的无奈
2015-08-03  来源:亿欧网

现今,很多人都在谈论移动医疗以及它背后的产业生态。仿佛移动医疗就是颠覆医疗行业痼疾的完美利器,拿着手机去看病、智能手环时刻监测你的身体状况、无线跌倒预防设备时刻保护你的安全、远程会诊帮助几千里之外的医生治疗你的病情......一切说来遥远却又触手可及。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移动医疗行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们,更加热衷用移动医疗的光环增亮自己。

在券商研究员的眼中,2015年互联网医疗仍是最大风口,同样也是未来必须重点配置的行业,方正证券李大军认为,移动医疗作为有价值的投资主题具备四大优势:真实成长、政策催化、并购活跃以及BAT进入。然而移动医疗产业刚起步不久,业务都处于布局与拓展阶段,如果把移动医疗分成院前、院中、院后三个领域,就会发现移动医疗给人们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盛景背后,是密集的同质化竞争与无法触及医疗核心的无奈。

一片红海的院前服务市场

在患者就医之前的移动医疗市场,有两大业务已经被人们认可:预约挂号服务和在线问诊服务。虽然在线问诊努力让自己走向院中成为诊疗的一部分,但无论是通过私人医生路线还是通过流数据管理,目前情况仍是以问询与建议为主,最终患者需要到医院进行就医。

预约挂号服务十分注重医院资源,优秀的预约挂号平台能够提供门诊加号、预约专家号和选择医生等功能,因为这一领域是传统医疗服务最空白的市场,因此互联网企业能够轻易的进入,甚至医院也愿意开放自己的挂号系统给互联网企业,让其进行规范化运作。于是过去连夜排队或者从黄牛手里拿号变为了用手机APP预约,甚至通过APP提前向医生告知病情,患者就医前最大的挂号痛点被移动医疗精准发掘,并且产生价值。

上市公司里的医药类公司更加愿意与提供预约挂号服务的移动医疗公司合作,医药企业对互联网入口极为看重,因为借此能够依据患者数据精准推送药品,复星医药联手挂号网就是一例,也有医药上市公司自建预约挂号平台,如海虹控股推出的新健康官方网站和新健康移动端app。

广发证券研报指出医疗健康互联网广告主要客户为制药企业及医疗机构等,2013年制药企业互联网广告投放规模达到6.3亿元,同比增加40%,医院行业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64.2亿元,同比增长65.1%。

然而预约挂号市场已经成为BAT主攻的领域,他们拥有数据处理与平台入口的绝对优势,通过挂号服务就获得了患者的使用粘性,并且通过服务进而获得了用户健康数据,为他们进入医疗更多产业铺平了道路。

虽然预约挂号服务市场竞争极其激烈,但也不乏资本扶持的实力竞争者出现,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在今年4月发布“导医通”APP,正式通过预约挂号服务进入移动医疗领域,对于这个市场的竞争,他在“remed2015重构医疗生态”高峰论坛上,对金融界网站记者说:“BAT已经控制了很多互联网入口,但他们进入太多领域了,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来直接运营医疗服务。所以医疗服务的专业公司会跟BAT一起联手开拓医疗市场,而不是说BAT垄断这个行业。”

相比预约挂号的互联网巨头占位,在线问诊服务可以说是上市公司最为热衷的领域,因为它有成为互联网医院这一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不仅是医药类上市公司,地产、金融等非医药上市公司纷纷涉足这一领域。朗玛信息、宜华地产、运盛实业、海南海药、泰格医药等,这些上市公司纷纷自建或并购投资在线问诊公司,不惜通过更改证券简称标榜进入医疗产业的决心,公司的股价也是水涨船高。以宜华地产为例,在溢价百倍投资网络医院并更名宜华健康后,股价在短短数月里便成功翻倍,足见市场的追捧程度。

在线问诊可以建立医生与患者网上的交流平台,进而能够直接获得医生资源与患者数据,这个领域里最前沿的企业有春雨医生(与九州通战略合作)、好大夫(与腾讯控股战略合作)、丁香园(腾讯控股直接投资)、百度医生(百度旗下公司)等。在互联网巨头和上市公司的助推下,向这些企业输入资本的同时,更输入自身资源,为他们在医师资源争夺战中,跑在了前列。

单纯的线上沟通只能是医疗建议,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问诊,于是一些移动医疗设备被接入在线问诊领域,目的是为医生提供更多的前期诊疗数据,九安医疗、宝莱特等医疗器材上市公司,纷纷与在线问诊类移动医疗企业开展合作,寻求产品的互联网拓展与移动化应用。

大批投入移动医疗的企业希望通过在线问诊获得流量与客户粘性,然而事实是获得医生资源的难度比想象中要难的多,医生对新事物敏感性不足还在其次,大部分医生和患者都不是互联网的主流用户,习惯培养起来需要的过程变得异常艰难,尤其是重线下属性的医疗和就医习惯导致医生通过互联网能够做的事情有限,而将在线问诊接入医院系统,与医生诊疗实现数据互通更是一条巨大的鸿沟。

面对医生资源的紧缺甚至连阿里健康都向18万家诊所伸出橄榄枝,表示今年将吸引更多的诊所(门诊部)入驻阿里健康云平台,首先开发那些患者资源不丰富的中小医院和诊所,而不是以大型医院的知名医师作为核心对象。由于在线问诊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而最紧缺的医生资源又是他们命脉,使得这个行业的竞争已经白热化。

软件扎堆硬件缺乏的院中信息化

相比院前市场的竞争激烈,医疗产业最核心的患者就医环节,反而是移动医疗最薄弱的领域,众多软件公司先行布局医疗信息化,却少有硬件产品研发。即便如此,在医疗信息化广泛普及的时候,患者端的使用体验仍旧是上个世纪的产物,病历本、化验单、排队缴费,这些我们广泛诟病的就医环节已经为移动医疗打开了一扇大门,但迟迟却听不到敲门声。

芯联达董事长杨宏桥在接受金融界网站记者采访时表示,移动医疗的需求在就医环节是存在的,医院想要更好的管理,医生需要快速的问诊与减少错误,患者期望方便就医,三者的需求本来依靠移动医疗可以供给,但是因为移动医疗硬件门槛相对较高,缺乏数据信息和软件支持,使得真正的移动医疗在这里举步维艰。

目前芯联达在做移动医疗的护士站和病房管理系统,但杨宏桥认为这是不够的:“关键是实现开源化,医院只有开源HIS系统,引入移动医疗企业,通过医疗数据和软件系统的开源,基于患者充分参与,才能推动移动医疗硬件产品的开发应用。”

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医院愿意投入资金用于提高内部的管理效率与数据联通,但很少将患者纳入到自身信息化领域范围,这就使得移动医疗难以施展,虽然大批软件上市公司举起了移动医疗的旗帜,却走着医疗信息化工程的老路。卫宁软件、万达信息、延华智能、东软集团、东华软件等上市公司,在移动医疗概念的推动下,估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溢价表现。

现如今一些医院已经开始建立移动病历本、网上缴费和临床数据管理,对移动医疗敞开了怀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院长王杉对金融界网站记者说:“北大人民医院一直在做信息化建设,我们不排斥互联网,也不排斥免费模式,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效率大大提升,也真正使得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照顾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带来了可能。”

在医疗和护理流程中,移动医疗设备已经开始得到应用,提供医生移动查房、护士的移动护理等便利,具体到移动终端上,笔记本电脑、无线查房推车、PDA、平板电脑成为了医院实施移动医疗应用通常选择的几种设备。而更多的移动设备使用以及数据管理,则成为移动医疗产业新的蓝海市场。

正如杨宏桥所说,医疗的本质是医生要为患者看病,移动医疗为医院提供规范管理,为医生提高效率,它是一个工具,软件与硬件缺一不可。

各方烧钱角逐的院后护理

在患者出院后,医院和大部分医生的职责基本结束,但是患者对康复程度的忧虑和突发事件的恐惧才刚刚开始,他们依然需要医疗服务。院后护理的缺失让互联网公司、医疗机构、医药厂家、资本方纷纷涌入,利用移动医疗抢夺院后护理市场的用户资源和市场份额,而不同的需求群体以及数据来源,让院后的竞争变得多样化。

院后服务集中体现在术后管理和慢病管理两大领域,通过移动医疗的交流软件以及可穿戴设备提供的实时数据,患者与医生建立了院后服务联系,移动医疗企业只要拥有好的产品体验和简洁的使用流程,用户粘性便大幅提高。

然而如何找到患者以及提供服务成为无法避开的问题,这需要与医院、医生进行协调,并调取患者数据,而医院的义务往往止于出院,医生因为工作原因也不愿牵扯更多精力服务与术后病人和慢性病患者。因此移动医疗公司不得不依靠合作或付费形式获得医院的数据接口,通过各种补贴和礼品维持医生使用移动应用的热情,而对于患者收取服务费目前还不现实,院后管理成为移动医疗最为烧钱的部分。

一些移动医疗公司运用新的互联网技术降低用户管理成本与提高效率,CRM软件的应用为庞大的院后人群管理提供了便利,RelateIQ高级工程师汪科道对金融界记者说:“CRM相当于一个数据库,记载着每个数据的进度,在互联网的时代,数据来源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将庞杂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统计,这就需要互联网的技术与解决方案。”

更多的移动医疗企业不是通过服务,而是通过销售硬件实现了盈利。如已经有800多线上医生的糖护科技,它已经被三诺生物战略入股,通过“移动APP+智能硬件”方式,糖护科技在硬件方面有血糖检查仪器,软件方面有无线传输数据的APP用于患者与医生交流问诊。糖护科技CEO李承志对金融界网站记者介绍:“我们通过耗材以及网销等方式获得盈利,移动端盈利模式还处于市场探索阶段。”

开发院后护理市场是目前很多医疗器械和医药类上市公司最关心的环节,基于各公司业务领域,所提供的院后移动医疗服务也各不相同。乐普医疗专注于心脏病支架术后管理、福瑞股份专注于肝病诊疗后健康管理、北大医药与医院合作开发院后服务体系等,利用移动医疗不仅提高产品粘性与客户忠诚度,进而让众多涉足移动医疗的公司在现有医疗器械和医疗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了可穿戴设备。

这其中走在前列的是九安医疗,在与小米合作后为九安医疗与移动端对接提供了优秀的合作伙伴。在目前阶段,九安医疗已开发的iHealth系列产品作为数据采集工具和医疗服务工具宣称,能够满足用户健康管理、监测治疗、远程诊断和疾病预防等方面的需求。并在与春雨医生合作布局院前的问诊服务领域,实现了移动医疗的全产业链布局。

随着移动医疗的概念深化,单一的布局已经满足不了上市公司的产业规划与市值管理,向移动医疗上中下多领域发展已经成为新的趋势,对于很多上市公司来讲,移动医疗只是其业务组成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移动医疗产业在未来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已经为布局移动医疗的上市公司带来无数光环与眼球。

现在谈论移动医疗的业绩与收益显然不合时宜,谁有更广泛的布局,更多向的投资,谁的布局网铺的够大,那么它在未来就越有可能捞到移动医疗爆发的大鱼,也因此获得更高的预估价值。据易观智库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9.8亿元,同比增长50.0%,预计2017年将达到200.9亿元,4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8.5%。移动医疗未来两年将高速发展。

不到收网的时候,这种追逐不会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