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终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迎来了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为使用主流,“移动”成为大势所趋,而移动电子商务因其具有即时性、便利性、私人性的优势也深得市场的认可。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出现和飞速铺展,使社区银行获得了金融产品创新、技术进步、实现经营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面对移动电子商务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社区银行也必须在未来发展的思路定位及经营理念上进行俱进调整。本文通过分析银行对电商业务的市场参与情况,推导出社区银行在移动电商时代的新定位,并通过典型的移动电商社区化服务案例分析,提出了一些思路建议。
银行电商业务的市场参与情况
PC互联网电商参与度,银行落后于第三方支付
据第三方电商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2012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已经占到了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电商改变零售业格局已经开始。网络化的不可逆转性、庞大的网上交易额、无处不在的支付结算,迫使各家银行不断延伸服务手段、纷纷加大对电子银行业务的投入,力争在电子商务热潮提供更具创新意义的金融产品与支付服务。
然而,电子银行的网上交易在实现低成本及差异化的同时,也对网上支付和电商金融服务的业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上说,除了高资本、高技术支持的业务或法定执业资质限制的业务,传统银行的其他业务都有可能被互联网抢占。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渗透,传统银行越来越难以掌握客户的交易、支付行为和信用信息,在一些业务领域可能会出现客户流失和业务萎缩的情况。在与异军突起的第三方支付激烈竞争中,银行作为掌控市场资金流的重头,并未充分发挥其优势。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12.9万亿,同比增长54.2%。预计到2016年,整体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50万亿。目前,央行已累计颁发支付机构牌照223张,伴随着支付市场逐步扩大,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有成熟业务模式和稳定客户资源的企业不会满足于现有的优势领域,还会不断地寻找、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从而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业务向各个领域的纵深拓展,互联网金融将进一步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逐渐弱化。例如,支付宝、易宝支付等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转账汇款、机票与火车票代购、电费与保险(放心保)代缴、手机话费缴纳等结算和支付服务,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成为规模近万亿元的庞大产业,并以每年高达100%的增速发展。这对银行传统支付业务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已不仅面对着自身商业模式不够优化、技术驱动滞后、人才和物流缺失等多方因素,还面临着供应链管理能力较弱、用户体验稍差及支付结算链条上的外在竞争压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银行提供全新发展契机
PC端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人们动动鼠标就能进行网上购物、缴纳水费电费、给信用卡还款等,这些都已经是电子商务的“初级阶段”了。区别于传统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移动性”、“随时随地”的特点,当然如果没有速度快、覆盖广的移动网络作为基础,移动电子商务就无法实现。近年来,伴随着3G网络通讯的普及、4G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用户轻触手机键盘就能将更多的电子商务服务统统搞定。从传统电子商务到移动电子商务,我们摆脱了固定网络的束缚,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在有通信网络覆盖的任何地点,通过智能手机在线购物、移动支付、在线办理业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