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CIO人才现状 | 第四季调研报告
当IT价值遭遇灵魂拷问:一位CIO的迷茫与同行们的破局之思
2025-08-15  作者:王宇 来源:CIO发展中心

导语:在数字化转型深入骨髓、AI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IT部门的定位与价值再次成为IT同仁们所关注的焦点议题。近日,在CIO发展中心旗下的行业交流群中,一位资深CIO(以下称Z总)抛出了一个关于“IT价值”的灵魂拷问,瞬间引发了群内众多同行的高度共鸣和热烈讨论。Z总的困惑源于一次高层会议上的“价值之争”,其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单个IT负责人的焦虑,更是整个行业在技术迭代与经济环境双重压力下对自身定位的深刻反思。围绕IT价值如何衡量、AI时代IT角色如何演变、IT与业务关系如何重构等核心问题,群内的CIO们纷纷贡献了真知灼见。小编特将这场充满洞见的讨论整理如下,希望能为同样在迷雾中前行的IT管理者们带来一丝光亮。

一、会议桌上的“价值暴击”:IT价值何以自证?

本次讨论由Z总的亲身经历点燃:“今天又掉到IT价值的老坑里了!自己开始怀疑自己了!今天开会,财务总对我说:从财务角度看,资产增值的公司才是健康的、给股东赚钱的。所以,我们要从数据资产增值、贬值的角度来考评信息化团队的业绩。这不明摆着为明年预算卡脖子找理由吗?我当场反驳:IT团队的价值是业务价值+资产价值!数据资产的增值大头在业务部门体现呢!真要按财务逻辑,看损益、利润、现金流三张表才对,我们(注:Z总所在为商业集团,IT重点在营销、会员、消费提升)的价值更体现在利润和现金流上!结果老板插话:从损益看,IT设备折旧是负资产;利润和现金流里,IT贡献的直接价值不会是主要部分,主要还是业务和销售团队...”

Z总的遭遇引发了群友们的强烈共鸣。某科技公司CTO回应道:“这场景太熟悉了!老板和财务的逻辑看似理性,但恰恰暴露了传统视角对IT价值认知的局限性。设备折旧是成本,但这成本支撑了多大的业务体量和效率?数据资产增值考评IT?这就像让种地的农民对粮食最终在超市的售价负全责!”

Z总继续分享了他的深层忧虑:“回去我深思,随着信息化成为基础工具,尤其是AI工具、智能体广泛搭建和应用,我们过去引以为豪的IT最懂业务、IT是一线业务部门的豪言壮语,是不是已经崩塌了?在AI时代,信息化部门的价值是否正在被迫回归服务?我奋斗十几年打造的IT是企业最强业务部门的口碑,是不是被时代抛弃了?求大家解个惑!”

二、价值的迷雾:衡量之难与时代之变

针对Z总提出的数据资产价值衡量和IT整体价值困境,群友们展开了专业而务实的讨论。核心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数据资产入表与价值评估:

某集团数据总监指出:“Z总提到的数据入表估值问题,切中要害。目前实操中,成本法是主流,但这本身就存在悖论:增值靠追加投入?这显然不是IT价值的核心!第三方评估缺乏标准,交易市场不成熟,数据资产的真正价值(如驱动决策、提升客户体验、创新商业模式)在财务表上确实难以直接、公允地体现。这本身就是IT价值被低估的一个技术性原因。”

关于价值验证的“极端”想法与现实:

某企业CIO提出了一个尖锐但现实的观点:“有群友开玩笑说‘下线部分工具看业务减值幅度’,或者‘让业务部门当甲方,按服务付费’。但现实是,前者风险巨大,服务不到位可能引发业务反弹甚至事故;后者更残酷——看看外面那些独立的数科公司,有几个活得滋润的?这恰恰说明,IT的价值是水一样的,不可或缺,但单卖水很难。”

关于价值认知的边界与时代特性:

某制造业信息部负责人感慨:“IT(包括现在的AI)的能力,大家都知道能提效,但边界在哪?价值怎么精确衡量?很多时候靠的是‘意识传播’和信任。就像多少人愿意为AI的可能性付费?又有多少人真正认可并愿意为内部IT的可能性买单?IT引领业务的黄金时代可能暂时过去了。传统的信息化支持业务模式在经济下行时显得不够用;而新的AI驱动创新模式又尚未清晰。迷茫的何止你一人?这是整个行业的阵痛!”

某公司技术VP补充:“传统的OA、ERP等系统,边际效益确实在递减。投入巨资去优化一个采购历史价格查询功能,带来的实际业务价值可能微乎其微。我们的投入需要找到新的价值高地。”

三、破局之道:从自证到共创,在迷雾中坚守与前行

面对共同的困境与焦虑,群友们分享了各自的思考与策略:

1.跳出“证明题”,拥抱“结果论”:

某集团CIO一针见血说:“一个人努力证明自己有价值,本身就说明价值未被普遍认可。真正有价值的,是持续创造可见的结果。IT现在陷入了一个怪圈:不断被要求改‘考题’(换价值指标)然后去证明。与其疲于自证,不如集中精力,与业务深度绑定,在关键战役中打出漂亮的结果,用事实说话。”

2.专业评估需要专业视角与老板智慧:

某企业IT负责人也表示:“让非专业人士(如纯财务视角)评价IT专业领域的综合价值,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反过来,IT去评价业务管理也一样。关键在于老板的认知和权衡能力。不能在业务遇到瓶颈或新技术爆发时,就把主要矛盾转嫁给IT。业务评IT,很多时候评的是关系和感知价值。关系好,价值更容易被看见和认可。最有力的证明往往是业务部门在总结中主动提及感谢IT的大力支持。”

3.区分“确定性增效”与“不确定性创新”:

一位群友用生动的比喻点明关键:“想想两个场景:A. 手工坊师傅说订单翻倍,要买台现成的自动化机床(有明确资料和预期产出),老板爽快答应,无需复杂ROI。B. 师傅说要研发新机型,需投入新设备试水,前景不明,老板犹豫。前者是确定性业务的扩大,价值易量化;后者是不确定性创新,价值难短期衡量且风险高。数字化转型、AI应用很多属于后者!这是基本的认知问题。我们不能因为老板暂时看不懂就否定自己工作的价值。想想财务不用系统试试?看看要多少人才能搞定?信息的价值是基础性的。”

4.认清现实,调整心态,伺机而动:

Z总的困惑也引发了大家对当下处境的务实思考。某资深CIO建议:“当前经济环境下,数字化转型卡壳是普遍现象。前期信息化基础打好后,IT的显性作用可能暂时显得不那么突出或被低估。这个时候,策略很重要:一方面,不能妄自菲薄,要持续寻找能体现价值的机会点,主动刷存在感;另一方面,也要顺势而为,不必硬刚。可以适当苟一下,保存实力,精进内功(尤其是AI等新技能),等待经济回暖、企业重新关注创新效率之时,便是IT价值重估之日。很多职能部门的价值本就难以完全量化,过度试探反而伤感情。”

结语:价值之争的本质是认知与共创

这场由Z总的“灵魂拷问”引发的讨论,深刻揭示了在AI时代与经济新常态交织下,IT管理者们面临的普遍性价值认同危机与定位困惑。群友们的观点虽有差异,但核心共识非常清晰,有以下五点:

IT的价值是根本性的,如同水和空气, 其衡量难题源于其基础性、赋能性和长期性,尤其在涉及创新时,短期财务指标往往失效。

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是IT价值显性化的唯一路径。 脱离业务谈IT价值是空中楼阁,唯有深度嵌入业务流程,共同创造可感知的业务成果(如提升利润、改善现金流、增强客户体验),才是王道。

AI时代是挑战更是机遇, IT角色并非简单地“回归服务”,而是需要向更高阶的“技术赋能者”和“创新催化者”进化,这要求IT部门自身能力的跃升和与业务共创模式的深化。

管理层的认知与组织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老板能否理解技术创新的逻辑,能否建立合理的价值评估与激励机制,决定了IT能否摆脱“自证陷阱”。

在迷雾中需保持战略定力。 承认阶段性困境,不回避价值被低估的现实,同时坚守专业,修炼内功,用持续的行动和可见的成果积累信任,静待时机。

最后小编想说的是,正如一位群友所言:“IT的价值经不起反复的试探与拷问,就像人心与情感。”破解IT价值之谜,非IT一己之力可为。它需要企业上下,尤其是管理层,超越简单的成本/资产视角,建立起对技术赋能业务、数据驱动创新的深刻共识,并在组织、机制和文化层面予以支撑。唯有如此,IT部门才能真正从“成本中心”蜕变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引擎”,Z总们的困惑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在AI重塑一切的浪潮中,IT价值的重新定义与证明,本身就是一场正在进行时的重要转型。

未来IT的价值锚点在哪里?是成为AI的驾驭者,还是沦为被成本紧箍咒束缚的服务者?这场讨论没有终点,但每一位CIO的挣扎与思考,都在为答案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