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CIO人才现状 | 第四季调研报告
激烈竞争与安全担忧 Dropbox转型势在必行
2013-02-04  作者:机房360 

  Google推出了GoogleDrive,具备即时协作的特性,更符合办公室文档管理的要求;苹果推出了iCloud服务,让用户能跨设备随时随地处理文档;微软也改版了SkyDrive,与Office办公产品进行整合。


  这一切,都让瞄准了企业协作服务的Dropbox遭遇阻力,更不必提Box.net、Evernote等各自有“两板斧”的竞争对手。


  去年,“Dropbox效应”(DropboxEffect)在硅谷创业圈成为一个流行词。它的意思是,只要设计出一款易用而且易部署的产品,那这款产品就很可能被大公司所接受。


  但VentureBeat去年的一篇文章认为,“Dropbox效应”不过是一个神话——个人、企业市场对产品的要求根本上是不同,企业必须更多考虑数据安全性的问题,而如果企业允许员工使用个人的网络产品来处理工作上的事情,那么企业的数据安全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不断暴露的安全问题,让Dropbox很难打动大公司的CIO以及营销部门。


  虽然在个人消费领域Dropbox相对具有优势,但也频频遭遇挑战。像文章开头提到的Google、苹果、微软自家的移动操作系统、系统内置应用,要么与自家推出的云同步服务进行系统级整合,要么都具备了云同步的特性——消费者毋须第三方的云同步服务来处理自己分散在各处的文档。


  总而言之,Dropbox对个人消费者的吸引力在下降,对企业用户的吸引力不大,它如今仍能够继续发展,一部分来自于惯性。


  Dropbox需要摆脱“同步工具”的身份,否则在激烈竞争面前,难以保证自己的持续发展,不论是打算成为企业协作工具,还是成为用户的图库,都是一种尝试。去年,Dropbox接连收购了音乐流媒体服务Audiogalaxy、图片储存应用Snapjoy。转型之心,昭然若揭。


  最近,Dropbox推出新功能,增加图片可分享到社交网络,文档可预览的选项。去年2月,公司推出的“自动同步”功能,只不过方便用户更好地将自己的照片运送到Dropbox这个仓库里而已,而社交分享功能的加入,则令Dropbox更像是个人媒体的中心。


  让企业的回归企业,让个人的回归个人。Dropbox有望成为用户的“私有云”——对于一些用户来说,他们更喜欢这种私密、完全控制的感觉。Dropbox可以结合丰富的第三方应用、合作伙伴,让“云盘”成为“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