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CIO人才现状 | 第四季调研报告
云计算时代兴起 是否意味“光进铜退”?
2013-03-12  作者:企业网 

  3月7日,IBM宣布公司所有的云服务和软件将基于开放云架构。此举将确保云计算的创新,不会因受制于不安全私有孤岛的业务与难以管理的服务而受到阻碍。在云计算领域,如果没有行业广度的开放标准,企业将无法充分利用像移动计算和大数据等与互联数据相关的机会。


  作为计划的第一步,IBM今天发布了一款基于开源OpenStack软件的私有云产品,极大的加速和简化企业级云环境的管理。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将第一次拥有一整套核心开源技术来构建企业级云服务,并能够在混合云环境中进行传输。


  IBM软件集团中间件业务全球高级副总裁RobertJ.LeBlanc指出:“历史已经证明,开源和标准对最终用户而言益处良多,同时也是创新的催化剂。正如标准和开源彻底变革了Web和Linux,这对云计算而言同样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年以来,IBM始终处在倡导标准和开源的最前沿,如今在云计算领域我们仍将继续原有的作法。最终的收益者将会是用户,它们不会锁定任何一家供应商,而是可以自由的选择能满足其需求且拥有最佳能力的最优平台。”


  基于用户驱动的需求,IBM推出的全新软件——IBMSmartCloudOrchestrator通过移除为不同云服务开发特定界面的需求,从而能为客户带来更大的灵活性。借助这款全新软件,公司可以在云基础架构上快速整合和部署多种云服务,将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通过易用的图形化界面进行有序排列。


  全新IBMSmartCloudOrchestrator允许客户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将模式化的云交付能力与针对简单的云自动化构成的图形化协调器结合,即可在几分钟内构建新的云服务;


  通过在云环境中的自动化应用部署和生命周期管理来降低运营成本:计算、存储和网络配置、人工任务自动化、整合第三方工具,全部由一个独立的运算里平台交付;


  通过直观的自助服务门户,提供包括测量云服务成本以及计量和收费的功能,简化最终用户的云服务消耗。


  此外,IBM还宣布了新的软件版本,采用开放标准帮助企业更好的监控他们的企业云部署。例如:IBMSmartCloudMonitoringApplicationInsight帮助企业监控托管在云中的应用的实时性能及可用性,并通过托管在公共云平台和IBMSmartCloud上的Web进行交付。两个采用分析来预测规模和使用变化的测试版程序目前也已经可以使用。此外,IBMSmartCloudControlDesk同IBMEndpointManager的新集成也自动化和扩展了控制云服务的能力,包括对各类“终端”或设备的遵从性、合规性和安全性,例如:移动电话、医疗设备和汽车引擎。这两种产品的集成使通过开放标准OSLC成为可能。


  开放行业标准的发展已经证明了在许多技术实现成功的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例如:互联网和操作系统。云计算的成长和成熟与其前辈类似,供应商必须停止创造那些不兼容的新的云服务。Booz&Company在最近的报告中指出:如果在标准上不能达成更多共识,且没有主要供应商的领导,在云计算方面的承诺将永远不会达成。


  IBM正在将其在Linux、Eclipse和Apache中支持与验证开放标准的经验运用到云计算中。通过以下举措,IBM与IT社团一起正在推动开放云世界:


  慧聪智能家居网在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3的全体会议上,IEEE批准了新一代BASE-T兴趣征集请求(CFI)。新一代BASE-T将步入标准开发的研究小组阶段,研发的未来方向是平衡双绞线铜缆布线上达到至少40G甚至100G以太网速度(GbE),此次获准是标准开发进程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为什么CFI如此重要呢?获得CFI批准意味着双绞线铜缆上的更高速以太网技术发展可以获得广泛行业支持,铜缆将支持更高速度的传输。可预测,铜缆布线在行业内将获得更大应用,光进铜并不退,“光进铜退”何时了?


  开启40/100GbE双绞线铜缆布线的技术新征程


  在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3的全体会议上,IEEE批准了新一代BASE-T兴趣征集请求(CFI)。新一代BASE-T将步入标准开发的研究小组阶段,研发的未来方向是平衡双绞线铜缆布线上达到至少40G甚至100G以太网速度(GbE),此次获准是标准开发进程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40/100GbE发展态势良好,但是有一点除外——平衡双绞铜缆的40/100GbE的标准还未定义,虽然有很多综合布线厂家都对铜缆40/100G传输做了很多研究工作,而且平衡双绞线铜缆布线上的指定以太网标准的最高速度为10G,主流的六类、超六类满足不了40G/100G以太网大容量的数据传输要求,铜缆布线后继优势明显不足!


  但是,双绞线铜缆在全球拥有最大的安装量,尤其在楼宇布线中前期投入成本更低的铜缆双绞线布线系统占有绝对的优势,根据布线联盟网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铜缆布线系统在整个布线市场占有的份额仍然达到80%,来自GIM市场报告也说明了铜缆布线系统在布线市场上的绝对优势地位。


  在数据中心综合布线这块,比较受关注的10GBASE-T的发展态势日益迅猛,市场渗透率持续提高。过去六年中,当10GBASE-T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时,它仅仅取得了小幅发展;


  但是,当前市场的变化使得用户对这种技术寄予了更大期望。因而CFI获得批准意味着双绞线铜缆上的更高速以太网技术发展可以获得广泛行业支持,对综合布线来说将会绝对是利好消息。


  在全球数据通信量的大幅度增长的背景下,数据中心建设则倾向于云计算的方向发展,而云计算数据中心将更多采用基于光纤传输的10G,甚至40G/100G等高速网络应用,同时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也对网络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光纤系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机会,铜缆似乎要推出历史舞台。新一代BASE-T兴趣征集请求(CFI)获得IEEE批准,对于行业内一直存在的声音“铜缆布线还能走多远?”给了有力回应,铜缆布线未来将获得更大发展。


  铜缆VS光纤,何时了?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10兆以太网,到如前大行其市的万兆以太网,网络传输带宽以每5年10倍的速度飞速向前奔跑。目前,光纤和铜缆作为信息数据传输的重要物质载体,由于性能不同,二者的使用范围也有所侧重,大体上呈现出齐头并进的态势。


  随着技术的发展,光纤的性能优势日益明显但价格依然偏高,能否威胁到铜缆在布线系统的主导地位?万兆铜缆爆发应用,光纤代替铜缆成为综合布线的发展趋势如何?智能管理、高密度、绿色环保、走线方式、可扩展性等对光纤或铜缆布线又提出了哪些要求?


  步入万兆时代,铜缆担大任


  步入万兆时代,万兆铜缆布线以其价格便宜、兼容性好、施工简便等优点,逐渐成为了综合布线的主流,在2012年中国国际建筑智能化峰会上,国内外综合布线厂家都提到,大数据时代将会给万兆传输普及带来强劲动力,满足数据传输需求、升级各类数据中心给布线行业带来商机。


  万兆以太网的接口有多种,通常将其统称为10GE,其中最被看好的一种是10GBASE-T,行业内基于10GBASE-T接口设备的大量使用,据Intel预测,10GBase-T将会从2010年仅有的4%增长到2013年的44%,最终成为主要的媒介选项,万兆铜缆步入爆发式增长期,而CFI获得批准给万兆铜缆打了一剂强心剂,这是"光进铜进"时代!


  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网络对于带宽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在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中心将大量基于虚拟化技术,从而最大化的提高服务器设备的利用率,这就需要更高的带宽布线系统来支持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网络通信。


  10GBase-T是万兆以太网内最被看好,其优势明显:高速数据传输、良好兼容性、成本低等优势,对于大范围的实施万兆以太网来说,利用光纤传输的解决方案已经被证明过于昂贵,因此基于铜缆的解决方案得以被开发和应用。而在新一代BASE-T技术领域进行更多研究和投资,优化未来的产品选择,给10GBASE-T当前最终用户带来更强的技术优势。


  光纤增长迟缓,有心无力


  现在最常进入我们视野的一个词是“大数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计,全球大数据技术及服务市场2016年收入将达238亿美元,接近1500亿元人民币,中国市场规模未来5年将增长近7倍,由此也催生了中国数据中心相关产业的火热,中国的数据中心的建设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同时根据第三方调查机构的AMI预测,在今后的5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国内数据中心的建设还将持续处于快速增长通道内。


  大型数据中心项目的建设与应用,极大的推动了光纤布线产品技术的发展,对数据中心光纤布线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产生新的技术课题促进了数据中心布线技术的发展,引导数据中心布线产品技术的方向进而在布线市场中产生主流效应。


  光纤布线传输最大的优势就在传输带宽大,随着2010年6月IEEE802.3ba新的以太网40G/100G标准发布后,40G与100G的高速传输获得极大关注,光纤在数据中心的应用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但较高的价格、安装不便、端口功耗高等原因造成光纤布线市场应用不高。


  当前数据中心的主干网络设备端口正大量从1GbE切换到10GbE,逐渐步入万兆时代,而40G/100G虽然开始商用,在但数据中心能有大手笔全应用光纤布线的还是凤毛麟角。与万兆铜缆相比,光纤也会增长,由于机房面积增大,功能区增多,加大主干传输距离因而光纤更多应用在主干传输上。


  大数据、高密度给未来增加不确定因素


  而作为基础设施之一的数据中心的布线系统与网络设备不一样,网络设备通常3-5年需要更新换代,数据中心的布线系统特别是光纤布线系统,通常需要支持约2~3代以上的网络设备的更新,所以光纤布线系统的部署应用上必须比实际当前网络应用超前3~5年。


  大数据时代、云计算、高密度等需求,给数据中心综合布线采用铜缆还是光纤带来不确定因素。无论是采用光纤还是铜缆布线都必须给未来几年数据传输提供充足的余量,从这方面看,光纤布线优势明显。


  云计算数据中心采用更为简洁的二层网络架构——TOR架构,在云计算数据中心TOR架构的采用,使得布线系统光纤应用量在增加,而铜缆的应用潜在总量在缩减,架构改变给光纤带来机遇,同时数据中心有这严格的散热要求,数量庞大的铜缆布线不利于数据中心散热环境。


  目前,数据中心最大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高密度,数据中心的高密度是和预端接系统、MPO(多光纤连接器)紧密相关的,后者是前者很好的实现方式。预端接系统是由工厂端接、测试的符合标准的模块式连接解决方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关注;MPO无疑是数据中心光纤系统的热点话题,是实现高密度的有效手段。


  总结


  IEEE批准了新一代BASE-T兴趣征集请求(CFI),研发的未来方向是平衡双绞线铜缆布线上达到至少40G甚至100G以太网速度,削弱了光纤布线的相对优势。但大数据时代、云计算技术等兴起又给“光进铜退”蒙上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创建云标准用户委员会(CloudStandardsCustomerCouncil),从成立时的50名成员发展到400名;


  以白金和创始成员身份赞助OpenStackFoundation,并成为对所有OpenStack项目提供一流代码和设计的贡献者之一;


  推进相关云标准来提升云应用的可移植性,例如:OpenServiceforLifecycleCollaboration、LinkedDataintheW3C,以及TOSCAinOASIS;


  超过500名开发者致力于开放云项目;


  与OpenStackFoundation紧密合作,并与分布在109个国家和1000个组织机构中的8200多名成员一起共事。


  IBM是世界上最大的私有云供应商之一,在2012年拥有超过5000个私有云客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00%。IBM的云计算家族——SmartCloud,基于可操作的公共代码,客户可在IBM的私有、混合和公共云服务之间完成迁移。


  IBMOrchestrator预计在今年下半年上市。IBMSmartCloudMonitoringApplicationInsight预计在今年第二季度上市。测试版分析程序将于三月底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