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CIO人才现状 | 第四季调研报告
Gartner《2025中国AI趋势》:十大关键趋势引领颠覆性变革
2025-07-22  

讲师 Gartner高级首席分析师  费天祺(Fay Fei)

大家好,我是费天祺(Fay Fei),Gartner的高级首席分析师。今天跟大家深入聊聊我们新鲜出炉的报告——《2025中国AI趋势》。这是Gartner第一次专门聚焦中国发布的AI趋势报告!因为中国AI市场的发展速度实在太惊人了,像DeepSeek-V3、R1、Manus这些创新,不仅快,而且震动了全球。这份报告凝聚了我们跨领域专家团队的智慧。

本次报告的核心观点是:生成式AI正在深刻改变中国企业,它大幅提升了员工的能力(非技术人员也能轻松用AI),催生了大量跨部门应用场景,同时也把AI治理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过,挑战也很明显:很多企业对AI的投资回报率(ROI)心里没底。我们的调研显示,只有13%的人对算清AI的ROI“非常有信心”,36%甚至信心较低。问题不在于不相信AI本身,而是“说不清楚AI到底带来了多少价值”。所以,如何衡量AI的价值,对企业至关重要。

好,接下来就是干货满满的十大关键趋势:

一、开放式生成式AI模型:要生态掌控,更要合规自立!

中国搞开源大模型,核心目标不是单纯技术领先,而是追求合规、自主可控和产业安全。DeepSeek年初的开源就是标志性事件,它用优秀性能引领了全球开源浪潮,深刻改变了市场格局(以前主流模型都私有、贵)。

开源和私有模型的差距在快速缩小!过去靠堆芯片、拼规模的优势在减弱,开源模型效果差不多,推理成本还更低。在文本生成、网页开发、Copilot等任务上,开源模型表现非常棒(比如DeepSeek在Copilot场景全球领先)。企业现在会认真考虑:“我是不是直接用个偏开源的模型,自主性更高?”

二、自建(Build)策略:爱造轮子,为了掌握核心!

中国企业普遍更愿意自己动手(Build),这不是浪费,是为了在关键环节实现定制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保护数据主权、让AI和业务深度结合。这在政企、大国企和工业领域特别明显。特别说明,自研不是所有层面都自己干!而是:

基础设施层:很难完全自研,主要靠大云服务或私有化部署,GPU算力也多是租。 大模型层:大部分企业不会从头自研,顶多做微调或行业小模型,主要选市场上稳定的大模型。 工程工具层:自研倾向明显了!比如选开源/商用数据库,模型部署、API编排等工程环节自己团队或外包做。 应用层:自研最广泛!像智能客服、HR助理等,企业很愿意基于现有大模型和工具,定制开发自己的应用。最终形成一个组装式平台,但工程和应用层自研意愿很强。

三、代理式AI与AI智能体:从聊天到干活!

代理式AI不只是大模型,它强调能感知任务、执行、自主反馈、多轮交互的智能体架构。在中国,从客服机器人到数字员工,探索很活跃。它把生成式AI从“写东西”升级到“干事情”,改变交付模式。

具体来说:代理式AI是方法论,核心是用生成式AI执行任务,能感知、学习、有一定自治性。AI智能体 (AI Agent)是更前沿的实体,自治性、学习进化能力更强,正从被动走向主动、独立、持续进化(比如翻译、写作、编程等专业代理)。

而现实是,目前主要是聚焦型AI智能体 (Narrow AIAgent),专精特定任务。调研显示,中国企业AI智能体落地处于“试点”的最多(42%),但“生产落地”已占15%(比去年全球平均10%快)!

四、节俭型AI (Frugal AI):性价比才是王道!

中国企业用AI,不是用不起,而是追求“用得值”!节俭型AI就是在资源有限下,不盲目追最高性能,而是追求合理性价比。强调轻量部署、本地推理、边缘计算,降低门槛,对中小企业和垂直场景特别重要——小模型先跑起来就很棒!

尤其是要小心AI的“看不见的成本”!除了License、API费,还有算力投入远超预期(比如卡越加越多)。为提升精度做的提示工程(PromptEngineering)投入(攒模板)。数据质量差引发的治理优化投入(让数据AI Ready)。这些长期成本很影响性价比,所以控制初期成本很重要。

五、工程能力:AI落地的加速器!

工程能力是中国企业的隐藏王牌,决定了AI从PPT走进车间的速度。通过自动化微调平台、数据流水线、多模态框架等,中国企业加速了AI原型到业务系统的转化。技术力正转向工程交付力!0到1靠创新,1到100靠工程力实现快迭代、低门槛。工程能力分三层:

模型侧:像DeepSeek那样,不靠堆芯片,靠工程化调优提性价比。 应用/数据侧:让数据平台和大模型解耦,不同场景用不同模型但共享数据;管好数据。 基础设施侧:算力优化、租赁,AI一体机等合作打通环节。

在开放模型、节俭AI、工程能力推动下,中国生成式AI生产落地率正飙升:从2024年的8%跃升至2025年的43%!

六、协同式AI安全防御:大家一起守!

AI用多了,安全问题就冒头了。尤其生成式AI,员工私下用(比如“豆包”)可能泄露数据,出现“影子AI”问题。这不是纯技术问题,需要IT、法务、各业务部门一起构建端到端治理框架(企业普遍缺经验)。

七、AI人才储备:学术强,需求变!

中国AI人才储备非常丰富!中国作者在顶级AI会议的论文占比从2019年29%跃升至2022年(ChatGPT前)的47%(现在更多)。同时,AI教育下沉到中小学(四五年级就有编程/AI课)。未来引领AI的人才,将大量来自中国!

企业需求在变:不光要学术人才,随着生成式AI门槛降低,更需要懂业务、有场景创意的人才。所以企业正加大“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和“智能体(Agent)”培训。

八、无处不在的AI (Ubiquitous AI):从手机到供应链!

中国AI落地不一定从办公室开始!发展最好的多在B2C场景、消费者导向,靠终端载体——车、穿戴设备、手机APP。中国在5G、数字生态、高效制造和供应链上的优势,能快速把创新(如具身智能)变成产品。

实践例子包含:数字人(旅游、博物馆、直播)、演唱会增强、具身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全新AI手机银行(全语音/文字界面,甚至适老化)、教育智能体(批作业、模拟对话)。

九、包容式AI生态系统:一站式服务!

中国厂商正从单一产品转向“模型、平台、工具、服务一站式生态”,一体机大量出现。平台不只是托管模型,更强调场景适配、数据整合、工具对接,生态边界模糊。“包容式”有两层意思:

横向包容:国内大厂(如阿里、腾讯)会积极集成同行模型(如DeepSeek),竞争中给客户更多选择。 纵向包容:硬件厂商(如华为)或数据平台推一体机,整合硬件、软件、模型、算力,方便企业快速部署。

用户其实不太关心具体模型,最终看AI输出效果好不好。厂商需加强合作,抹平技术衔接障碍。

十、数据到AI生态体系:数据是核心壁垒!

当大模型越来越便宜、好用、差距变小,企业的独有数据就成了利用AI成功的核心壁垒和天然护城河。数据产业和AI产业本就相互影响,在生成式AI时代更密不可分(大模型训练本身就需要海量数据)。这形成一个闭环演进:

数据管理侧:治理非结构化数据、管好知识库、增强语义层,让企业数据和大模型更好结合。 大模型进化侧:模型处理输入数据和知识的能力在变强(如上下文更长、记忆更好)。 生成式AI赋能数据侧:用AI能力(如自然语言界面)来管理、治理、编目数据,甚至生成数据处理建议。

费天祺最后总结,这十大趋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在“在机遇中开展创新”、“利用成本可控的AI实现业务转型”、“B2C驱动的AI生态系统”三大主题下汇聚力量,将赋能中国企业,在未来引领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颠覆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