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CIO人才现状 | 第四季调研报告
益海嘉里的信息化与企业创新发展之路
2013-09-28  作者: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CIO 许伟源 

 

  【CIO发展中心独家】丰益国际2012年营业额超过454亿美金,在全球财富500强中排名第223位。该公司是一家以亚洲业务为中心的全球化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油脂压榨企业,在中国有70家工厂(在全球有170家)。生产方面,丰益国际的油脂化工、小包装等技术,在行业里面比较领先。在印尼和马来西亚拥有最大的棕榈园,在澳大利亚,是最大的糖生产商。多数消费者更了解其旗下的益海嘉里,或者金龙鱼这个食用油品牌。
 
 
  丰益国际主要的持股方,是郭氏兄弟集团,拥有香格里拉,嘉里集团等企业,后台的产业链比较完整,从土地整合,到种植、收割、加工处理、生产、储运、瓶装、包装到配送和批发。未来丰益国际的重点,是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对IT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我们要配合全面的物流发展,把后台的供应链管理打造成一个完整的物流品牌。丰益国际的业务分为四块,种植是第一大块,其次是贸易,第三是炼油,第四是面对市场的消费品。
 
 
  丰益国际内部,IT和业务的结合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我们要按不同业务模块,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IT不是纯技术的东西,CIO必须了解业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整合和管理,我们首先把业务线分成四块,每条业务线里,又有上下之分。前端的很多应用,是由企业、由各个国家的具体需求来推动的;而后台一些横向的,包括采购、销售、分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通过全球模式去布局的。贯穿整个系统的,是主数据管理,这是IT建设的核心。数据用得好,是非常好的竞争手段,用得不好,就会引起很多问题,无论是数据的整合、数据来源,还是数据的梳理,都是很大的问题。
 
  打个比方,我们全球现在都有统一的产品,但是同一个油产品,它的叫法就有很多,在印尼有一个名称,在马来西亚有一个名称,到中国又有一个名称,再加上语言上的不同,整合本身就需要3到5年的时间。我们前两年已经开始这一过程。首先从业务角度去梳理,然后借助IT手段来实现,技术平台上,我们选择了SAP。
 
  早期,我们用了一些金蝶、浪潮的系统。2004年,我们做了一个战略性的决定:投资了SAP。我们认为,如果后台没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系统,将很难进行管理。初期建设主要集中在基本的信息收集和数据分享。2006年到2010年,集团走向产业多元化,系统中也增加了很多新的模块。根据SAP的规范,每家企业在启动时会包括四个模块,一个是FICO财务模块,一个是MM物流,一个是PP采购,最后是SD营销模块。在此过程中,我们是逐渐去引进的,不断扩散。今年我们还引入了BI/HANA和GRC模块,来做后台的管理。同时我们也在进行自主开发,针对一些战略性的系统,包括在深圳做的营销系统。
 
  从2006年开始,我们和渠道商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个关系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IT,二是渠道商,三是我们的营销公司。这个系统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使大家都能分享其中的收益。我们作为IT公司,把服务提供给渠道商,同时也收费,费用的一部分,用于优化系统本身。这样就能够提高我们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另外,我也希望把最好的东西,最好的管理模式带给前方的渠道商。
 
  从2010年开始,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后台管理必须不断加强,通过IT手段去解决出现的问题。前台的业务运营给IT带来很大的压力,推动IT部门更快地开发新的系统。同时,IT的总体规划也必须兼顾。很多东西在工厂或全球层面的考虑,是完全不同的。以品质管理为例,你把精力投在一个工厂上,不会有任何作用。因为任何一个点出事,整个公司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后期我们不断在进行整顿,以满足全球化管理的需要。
 
  随着用户越来越成熟,需求也越来越复杂。2010年之后,我们的重点变成如何与用户沟通其整体战略,保证我们的系统可以不断地改进。我们的业务增长,呈现为抛物线的形状。IT的起点很低,必须不断地追赶。这就是IT、业务和市场之间最大的矛盾。大家往往觉得IT跟不上,这与企业的发展模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很多企业都会经过这个发展阶段。这时必须加大对IT的投入,以缩短这种差距。
 
  根据IT扮演的关键角色和职责,如何去区分和管理其庞大架构?作为CIO,我是总的推手,下面有各个专业的部门来负责规划和实施。其中我们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就是进行业务流程的梳理。很多企业的IT无法实现其价值,最大的原因就是流程不标准,IT无法发挥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的应用用不好,会把责任推到IT身上,实际不然。系统是给用户用的,不是IT用的,这个观念首先要灌输给大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下了很大的工夫。我们强制每个业务线的代表跟我们交流,利用专业中心(比如,种植业)的概念,去整合全球的需求。当然即便这样,每个国家之间还是有差距的,他帮我们去做基本的,大的流程的整合,确定一个标准的流程。这样我们就可以走下一步。IT的职责也因此分得比较清楚:业务方面把需求提出来,IT帮助他们实现。最后项目的成败和回报,必须由双方共同承担责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集团指派一位在我们企业干了30多年的人,来从事全球业务流程的管理。他对很多业务都很熟悉,现在归到我们IT团队来,就变成IT和业务之间非常好的桥梁,能够把企业的需求,转换成IT方案去实现。
 
  此外,我们还有全球化的IT战略和预算规划,确定每一次投入怎么去投,人怎么去用?未来3到5年要干什么?等等。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我们整个的架构里面,一旦形成了结论,有立项的话,就会进入审批流程。我们是先对最高层介绍清楚,这个钱要不要花,然后才往下走。这样可以解决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时候,IT机构要到外面去找方案。但是真正的问题,需要花钱去解决。我们首先把这个上报,就是倒过来,首先做评估,一个项目要投5,000万,如果不投,我们就放弃,利用现有资源,去做其它最可能实现的事情,而不是把精力花在没有结果的事情上。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项目管理。我们把内部项目全部当成外部项目来看,每个项目都有非常明确的指标,有它的KPI。一个项目启动后,用户和IT都有代表,把整个回报做得很清楚,项目完成之后,还必须评估,得到一个结论,确定项目的效益。这就变成一种责任制。通过项目管理,把所有的框架都定义出来,软件开发按CMMI3的标准去做。内部项目大家比较熟悉,往往会先做再想,想完再改,缺乏变更管理。我们现在倒过来,用外部的模式去看这个东西。首先,方案必须得到论证,最后达成共识,用来进行项目管理。我们采用PMP的模式,用户也要签字确认,确定有某个需求,某个门槛,我们才做,很多东西不能随便改动。这就解决了变更管理的难题。最后整个生产系统,也是交给评审委员会来审查。
 
  从整体架构上看,我们分成大区和小区。大区是指在某个国家(中国、印尼、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有足够的IT资源和需求,也有本地的IT代表。这种架构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是很自然的。首先,每个国家的IT需求和发展速度不同。其次,国家内部的需求比较复杂。第三,是竞争比较激烈。所以我们会尽量投资改造它的IT系统。一个国家会提出自己的需求,我们将其纳入全球化需求统一考虑,形成能够符合全球需求的解决方案。
 
  我们现在运维分为三个区域,第一个是在中国,支持中国内部的一些业务;第二个我们放在印尼,支持东南亚、欧洲和非洲的业务;第三个我们可能会放在非洲,支持美国、巴西,或欧美国家的需求。这种全球化的布局,是一种非常大的挑战。首先IT的资源分配不是均匀的:有些国家好,有些国家差,有个成本的问题。这在中国很经典,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跟一些周边的城市差距就很大。要用最高成本的资源,去做最高价值的事情。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在无锡打造我们的支持中心和开发中心,把开放的资源和低端资源,从上海、深圳迁移到无锡去做。从长远的角度讲,不只是中国,全球各地都要寻找最合适我们发展模式的成本中心。
 
  这是我们五年的IT路线。从2010年开始,我们已经在搭建自己的核心应用平台了,主要是ERP,通过它把系统给整合起来。第二阶段我们进入业务平台功能的建成和拓展阶段。首先要建立这个全球平台的OA应用架构,其次是花大力气去做主数据管理,这个大概要花两年到三年的时间;第三是从现在开始做商业智能,一是数据的准确性,二是要齐全;三是慢慢去利用一些数据。SAP方面最大的事情是ECC的升级,现有版本已经用了七、八年的时间。
 
  系统升级往往是无可避免的。这方面我有一些个人的经验分享:大家往往会忽略产品的特色。就是说,我们往往有一种冲动,会按照用户的需求不断去开发,忽略了产品本身提供的功能。在我们公司,非常强调产品专家的概念。我们有一拨人,花大量的时间去了解产品。事实证明,很多的开发工作,其实是不必要的,原来的产品里面就可以提供。现在不少IT厂商,会不断给我们推一些新的模块和功能,不去考虑你现有的产品有没有用好。说实话,很多东西,连IT部门都来不及消化,这是很大的问题。我也向SAP反馈过,这不是一种健康的现象。现在我们用SAP管理70多家的工厂,其中的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还没有推广到全球所有的工厂。作为厂商,应该坐下来,了解用户的需求,这是很重要的。不然我们会不断买东西,不断投诉,最终也打击了厂家的整个生态,很难去控制。
 
  第四是运维方面的东西,我们现在在想如何把资源共享做得更好。很多后端的东西,要搬到全球共享中心来实现:从财务着手,未来延伸到采购和人事。现在全球有两个中心在运作,一个在中国,满足中国这边的需求;另一个会放在马来西亚的槟城,支持我们全球国际化的增长。最后我们希望市场环境非常地稳定,可以去拓展一些高价值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改造,实现我们的价值。
 
  在不同的阶段,收益也是不一样的。初期搭建的业务平台,主要是满足一些基本的需求,同时也实现区域化的统一。通过流程改造和整合,实现投资回报和可重复性,这是IT最大的价值。打个比方,今天如果做一个新厂的SAPERP部署,基本上一个月就可以搞定了,模板是标准化的,不用做太大的调整和修改,上线就非常快。我们在业务整合和并购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这种快速的拓展。第三是生产成本的考虑,这往往是我们最大的挑战。IT实现价值,要经过两三个阶段,它的价值必须在几年后才能体现出来,这是IT最头疼的地方。你要问一个工厂的总经理,要不要上SAP,答案肯定是不要:又贵,又影响我的利益。IT必须通过自身的提升和技术改造,给他带来价值,而且最好能量化,实现成本的缩减。
 
  借这个机会,介绍一下我们的丰益咨询公司。我们也在探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咨询公司的成立有三个最主要的目的。第一,我们必须把丰益的IT做得最好。作为内部IT,看问题会向内看,而不是从外面看进来。成立独立的公司,就是要多接触行业,通过这种场面去跟各个厂家交流,把一些好的行业标准引进来,这个是我们的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是把IT变成一个价值,就像我们现在的渠道管理,如果用得非常好,不光能够满足自己的用户,还能够推广到整个快速消费品行业,配合整个市场的需求,降低自身的成本。第三是通过这样的组织,把最好的人才留下来。独立公司在薪资结构,业务拓展等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也能给员工更大发展空间。
 
  我们现在也在做自己的规划,第一是探讨云应用方面的问题;二是找到自己的移动解决方案;三是RFID,配合我们整个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这三个是我们未来的侧重点。
 
  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从传统IT转换成服务型IT。当然我们第一步已经做到了,就是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我们现在跟丰益的关系,是把它当成最重要的用户,它也来评估我们,也对我们进行考核。我们的整个流程,是按标准的项目在做。丰益不断的提升对我们是很大的挑战。传统IT是以技术为中心,功能和技术有所脱离,而且它有一定的垄断机制,致力于整个成本的掌控。未来服务型IT肯定是虚拟导向,通过整个业务流程的管理来改造。
 
  第二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第三是以流程为基础,致力于服务的优化。从传统IT转向服务型IT,最大的转变,是从系统管理员变成了服务的合作伙伴,从一个成本中心变成一个外部的服务供应商。内部IT和用户的矛盾,源于大家都是属于同一种服务。新的模式对此有所改变。服务,就是技术加上人和流程。人和流程是会变的,但这需要结合到用户的流程,最后才能变成我们的服务。通过这种方式,成本和价值的同步就更容易体现。具体到我们提供的服务,包括应用服务等级、IT基础架构、战略性采购和关系管理、资产集管理、咨询和项目管理共五个大类,每个都有自己的评估手段和过程。
 
  最后谈谈如何增强大家对IT的信任程度。最初的阶段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大家对IT不了解。这时需要从最高层做工作,让他们把IT当成一种价值,解决预算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怀疑的阶段。给你钱去花,但是仍存在疑虑。这时候要做好问题管理,说服管理层如何利用IT来系统化地管理整个公司。第三个阶段是认可IT的价值。这一阶段,IT的解决方案要有竞争力,要体现IT的价值,服务整个商业发展的模式。第四阶段是让大家有信任,由IT来引导业务的发展。IT不能光靠技术来说服客户,而且要了解业务,在交流过程中,让业务感觉到IT是一种手段,可以满足他们未来的业务需求,而不是成为一个单纯的后台服务部门。
 
  未来IT的作用是倒过来的。IT通过自己对市场趋势的了解,告诉业务部门有什么好的技术,可以用来改变业务流程。这样,业务和IT之间就变成了一种互动,这对于IT的价值体现非常有帮助。如果赢得了足够的尊重,拿钱就不是问题了,讲的东西就变成了有价值的东西,IT的作用向这方面延伸,经济价值也会不断地产生,通过IT转型为服务,带来了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