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CIO人才现状 | 第四季调研报告
信息与企业竞争优势
2014-03-04  作者:e-Works 

  


  Budge先生是伦敦商学院全球商务项目以及斯坦福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执行经理人项目的毕业生,他拥有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商业管理硕士学位,以及位于澳大利亚西部佩思的EdithCowan大学的学位。同时,Budge先生是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的董事,新加坡共和理工学校和新加坡管理大学的顾问董事以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客座教授。


  今天晚上我将主要谈论有关信息的话题,包括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说商务智能将是软件及IT领域中下一个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我讲完这些之后,将进入问答阶段。


  我曾经会见过许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来自商业企业、政府等,他们来自于全世界各国,包括来自于亚太地区。毫无疑问,他们对业务当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还没有找到一个明确和深入的答案。很多面临这些问题的企业都在运营体系和流程管理体系中存在问题。对于政府部门来讲,比如说在财政系统、人力资本系统,甚至在电子政务领域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然而,这些系统实际上给人们带为了诸多便利之处,例如:在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成本和加快投放市场的速度等。当然,毫无疑问这些企业在ERP、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投入给他们带来便利之处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企业内部的信息支离破碎。当我与那些企业高管谈话时,经常遇到的情况是:这些高级管理人员常常聚在一起开会,讨论一些诸如企业员工数量以及公司应该制订哪些员工福利计划等问题。在这样的会上,公司财务部门人员会向这些高管人员说:“我手里拥有关于这些员工的数据,有关于5000名员工的数据。”但来自市场的人员却说:“我手中掌握的员工人数的数据是4500人,而不是5000人。”而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却说:“我手里的员工人数数据是3800人,而不是5000人或4500人。”这种情形常常发生在公司董事会或高管人员的会议上。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在大多数企业当中,往往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管理系统,他们不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有关公司内部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的系统信息。也就是说:不能为人们提供大家都具有共识的事实真相。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之一。在这里存在着一个事实上的差距,它们聚在一起开会,不是讨论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而是争论谁的数据是正确的,谁的数据是错误的。请相信我,尽管你们也许认为这些企业的高层,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很理性的,但实际上,像这样的讨论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大多数企业都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之中。他们在这些信息系统的投入中产生出来的是海量的数据。这一屏主要讲了这方面的内容。


  这里我们援引了GordonMoore先生的一段话,他是一位工程师,并且发明了著名的摩尔定律。该定律成为IT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它也成为物理学的一个方面。摩尔先生的原话是这样的:当人们为拥有信息感到更加痛苦和麻烦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应该采用信息检索系统,他们宁愿不去拥有这些信息。换句话说:除非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简便,否则这些信息不会被人们加以利用的,即使信息就摆在那里,也不会有人去利用,因为用起来太难了。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企业内部,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信息系统,也就是所谓的异构环境(heterogeneousenvironment)。可以说,没有一家企业建立了一个完整统一的信息化体系,换句话说:他们的信息系统是构建在不同的平台之上的。比如说:银行系统来自于某个厂商,人力资源来自某个厂商,财务系统来自Oracle等。也就是说,他们完全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环境,而是一个相互割裂的环境。这就意味着,人们从对信息系统的投资所应获得的回报没有实现,它们被复杂的系统所蚕食掉了。因此,我们说:企业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帮助解决所面临的这些问题。虽然今天我的演讲是有关IT领域的,但我尽量避免使用一些过于专业的技术术语,我也不会涉及到很深的技术问题。


  首先,你应该将信息加以整合。在这方面,你需要做的事是:将你需要的信息能够从各个不同的系统当中提取出来,将其整合成为一个单一的信息。第二,你应该有能力来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沟通,因为很多信息都需要进行复杂的分析,从而使这些信息能够有助于决策,而决策的工作往往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企业的高管经常需要就资源分配、资本投入、运营管理等进行决策,比如说在哪里设厂、雇佣多少员工等。信息在用于运营决策方面也是可以灵活运用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在上周曾经访问了日本一家主要的金融机构,他们利用商务智能的分析工具对他们所获得的潜在用户关于金融服务的日常信息加以分析,其直接的用户就是那些保险公司。根据这些数据,他们每天对其加以分析,并且应用相关的统计或人群分析工具将分析结果提供给那些销售人员以便他们在第二天进行必要的跟踪,这些信息就可以充分借鉴BI的功能加以利用。当你将这些信息整合之后,对其加以分析和传播并利用它来进行决策有时还可以起到推动变革的作用。根据相关术语来说,这就是所谓的“企业信息管理”,这叫“核心商务智能”,而这些称之为“商务智能的应用”,例如:企业信息管理、财务应用或行业分析应用等。谈到分析应用,我们可以举一个电信行业面临的问题,这就是客户流失率,客户流失意味着原有的客户离开了某运营商,转而成为竞争对手的用户。由于客户的流失对于运营商来讲,意味着很高的成本损失,因而他们现在都在努力降低客户流失率。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运营商发现一些客户不能给自己带来赢利,他们反而希望这些客户流失掉,所以说:客户流失率也是具有双重作用的。以上是电信行业如何利用分析工具来对客户流失率来进行分析的,这项工具还可以应用到零售或医疗行业,分析或预测近期将流行哪些疾病。以上介绍了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信息分割问题,从而获得有关企业的完整统一的数据。


  另一个伟人的例子就是达尔文,他曾说道:“真正能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或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反应最积极的物种。”这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讲,也许还是适用的。我在新加坡的办公室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小的提示牌,上面写到:“拒绝变化就意味着停止呼吸。”不成功便成仁。这无论对于你我,还是BusinessObjects公司,抑或是其它什么人都是一个有意义的挑战,因为当今的世界变化太快。我们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并不断对我们自身进行调整,经常问自己“你是谁?”、“你为什么这样做?”、“你想做什么?”等等。因此,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在依照达尔文所说的那样发生着改变,我想这是真理。


  上面我讲了很多关于商务智能的内容,下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这张图看起来比较复杂,它是关于一家名叫联合利华的英国公司。它们是全球范围两大生产消费品的企业之一,主要生产洗发水、保健护肤产品等,至今取得了很成功的业绩。这张图表示了他们如何从一个分割的BI环境中过渡到一个高度集成的BI环境。这里是关于该公司的一些运营数据报表,每个独立的部门都有各自不同的报表,如:运营报表、销售报表、人力资源报表、财务报表等,他们相互独立,毫无内在联系。而目前,它们已将这些系统并入到一个单一的商务智能平台之中,包括:SAP和Oracle等都已整合到公司统一的系统平台之上,涵盖了各个业务功能。


  下面再谈一下对BI战略的需求。这张图上的各个部门就如同水滴一样被分割开来,相互独立,各自代表着企业内部的预算、注册、人事等功能。当今,解决这些分割功能的一个普遍做法就是:采用电子表格或EXCEL表格。目前很多公司都利用这样的表格来进行预算或规划。但问题是,这些电子表格功能有限,不能提供对信息的实时获取,因为每一个人在他的电脑当中都有各自的数据报表。所以说,EXCEL表格有时候只能会使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当然,它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工具,我们包括我自己也都经常使用它,但它的确不能够解决数据分割的问题。所有这一切都导致我们无法进行跨功能部门的分析,并造成数据的冗余和不一致性。下面谈一下灵活性差而且功能有限的报表。谁有iPod?你们为什么喜欢它呢?的确它的设计很漂亮,但更多的人喜欢它是因为它简便易用,我的手里还有一个另外类似的产品,由于使用简章,我非常喜欢它。谁还记得最初使用GOOGLE搜索引擎的?在这之前,人们往往去到YAHOO上去查找所要的信息,既费时又不一定能够找到你所想要的东西,而有了GOOGLE之后,你只要输入像:广州这样的关键词就一下子可以得到大量相关的信息。商务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它的简单易用,因为绝大多数的高级管理层不善于使用复杂的东西,他们希望有像BLACKBERRY这样的产品,随时随地可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使用方法简单快捷。另外,用户都希望有一个他们所喜欢的用户界面,比如说:有些人喜欢这样的收入申报单,用户界面非常简单,就如同一个基本的损益表一样,而同时有的人更喜欢图表式的用户界面。不管哪一种它们都应该简便易用,就如同视频游戏那样使人们有一个直观的界面,这里的损益表看上去就很舒服,清晰地列出了销售、利润等项指标,同时使人们还可以对背后的一些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以便了解表格中的具体内容。


  数据的延时目前也变得愈加的重要,这项需求以往是通过数据仓储来加以解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实时地获取信息,就像刚才我前面提到的那家日本金融机构,他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根据实时的信息做出关键决策,这一点来说,在BI当中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可信信息,也就是说:人们是否相信他们所获取的信息的真实性,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在拿到一个仪表盘数据时,希望确信其中的数据是可信和真实的。这里有一个2005年商业周刊登载的数据,即45%的人不能确信他们所获得的企业内部信息是准确的,77%的人认为由于缺乏准确的信息而不能制订出正确的决策。下面讲的一个名人是马克吐温,他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作家,他曾说到:先拿到事实,然后你再去对它们加以运用。假如你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从仪表盘上看到了相关的数据,你应该对你从表面上所看到的数字进行深入的挖掘,以便使你自身确信它的来源是准确的,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且人们只希望这种工作一次成功,而不是反复进行。BI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帮助管理者对表面的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例如:当看到25%的员工流动率时,你要了解它意味着什么?这25%的员工是自愿离开还是被迫离开?这样你就可以了解到数字背后所隐含的意义。而BI恰恰可以为人们提供能够验证其来源的信息。


  这一屏是关于EIM(企业信息管理)。如果在你的企业内部署商务智能而却不能将来自于不同系统的数据提取出来,那么将使你的BI系统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说,EIM是另外一项更加重要的概念,也是BI系统的核心,它与可信信息是密切相关的。这是一张关于销售业绩的表格,通过它,人们希望了解销售数据来自哪里,数据源是哪些,有关质量的数据如何等等。这是BI解决方案中一个深度挖掘功能。我曾经讲过数据复制的问题,而EIM就提供了数据复制的解决方案。


  这是另外一个著名的学者,名叫EdwarddeBono(爱德华?德?博诺)博士,他提出了“lateralthinking(水平思考,又称横向思维)”的概念。我自己不是这方面一个很好的思想者,我往往倾向于以线性的方式去分析和思考。而deBono的理念是横向思维。根据这个理念,他认为:“专家实际上就是那些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且很好地做出决策和判断的人。”有的时候我们的确需要清楚地了解什么该做,什么该放弃,有时应放弃的东西与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那么一个好的BI解决方案是如何对企业的经理人员具有重要价值的呢?实际上也就是告诉他们要放弃掉应该放弃的,但实际上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出现。我想,我们不该做的事情常常比我们要做的事情更加重要,因为你需要在其中做出优先级的判断和决策,例如:对于BusinessObjects公司来说,当我们考虑在哪个国家和地区集中发展我们的业务的时候,我们需要做出优先级的判断,因为如果我们试图做所有事情的话,其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所以说,我们不必同时做很多事情,但一定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我想这个道理可以适用于很多场合。


  在垂直行业分析方面有很多范例,比如说:规划、仪表盘、最佳模式技能等等。人们可以在绩效考核的任何方面,制作出一个这样的仪表盘报表,将信息以简单的仪表盘格式传达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人。此外,最佳业务和业务考评指数以及流程跟踪可以在移动应用的环境下为人们提供相应的警示。有指导地分析将帮助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析,另外,BI百科全书(BI平台BusinessObjectsEnterprise中的一个可选件)就如同企业的GOOGLE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都是通过BI提供给人们的应用功能。


  那么当今BI的发展形式是怎样的呢?这的确是一个发展迅速的产业。这个表格中列出的主要内容正是吸引我几个月离开Oracle加入BusinessObjects的理由。我个人认为,BI是该产业发展中非常有意思的业务领域,其核心部分发展得非常迅速,并且正朝着EIM(企业信息管理)方向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全面企业绩效管理(EPM)。EPM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它可以适用于任何企业、业务、教育机构或政府部门。它广泛而适用的理念与整个企业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并在此基础上企业的各项绩效得以监控。我还曾提到产业分析这样一个内容,实际上它是指以产业划分的商务智能的具体能力。如今,作为软件和IT行业的核心部分,BI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报表分析和提供等形式,而向更加广泛的领域扩展,如:EIM、EPM和垂直行业分析。下一个增长的潮流是:人们将从运营流程的投入转移到决策支持上来。而决策支持不是我们仅用于每月或每个季度的决策,相反它应当是每天实时的决策行为。最近,我曾与世界上最大一家银行的CIO进行交流,他正在为该银行部署EPM项目。我问他:“你在实施EPM项目的时候,是否将该系统作为银行关键任务的系统?”之所以这样问,我是希望了解,我们能为用户提供哪些支持和服务。他回答说:“在银行内部,最核心和关键的系统是核心银行系统,因为该系统每天处理着大量的交易数据,而EPM只是在该系统之上起着辅助的作用。这意味着:BI已不再是过去对存储数据的分析和提供报表那样的简单,而是与整个企业的功能整合在了一起。我需要介绍的就是这些,下面开始问答。


  问:在你刚才的演讲中,你提到今后大的事件。我想知道,目前和最近都有哪些大的事件发生。


  答:我前面讲的大的事情,实际上主要是指软件行业中发生的事件。在过去十年中软件行业中所发生的大事件主要集中在:针对管理、业务流程和运营所开发出来的很好的软件产品。而这样的一个周期远没有结束,我们还需要在ERP、SCM、CRM、HR领域中做很多的工作。在世界范围内,人们也还会继续在这些领域加大投入,包括中国。这样一项工作不会停止的,而且我看到下一波的投资热潮正向我们走来。因为企业在决策支持、流程改善等方面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今后的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