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CIO人才现状 | 第四季调研报告
共享经济深度研究报告四:共享经济的出现条件
2015-10-19  来源:亿欧网

移动!移动!移动!

2010年前后,移动智能设备在全球开始推广和普及,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快速增长。1995年,全球手机用户数为8,000万,占总人口的1%。而到2014年,智能手机用户达到16.39亿人,较去年同期增长25%。智能手机用户占整体手机用户的38.4%。

移动迁移浪潮对共享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在两方面:

供给端服务人员加速接入互联网:从中国的情况来看,2013-2014年开始,以小米、华为、酷派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厂商开始推1,000元以内的智能手机设备。同时,三大运营商不断推出的流量套餐,也使得用户的移动互联网接入更为方便。智能手机设备以及接入费用的降低,带来移动设备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移动设备已经在一二线城市的中高收入人群、年轻人群普及的背景下,移动设备开始向更多中低收入人群进行普及。例如,出租车司机、进城务工人员等。如果说中高收入人群和年轻人群尚存在PC端向移动端转移的过程,那么中低收入人群、进城务工人员难以拥有固定的PC上网时间,他们的互联网接入需求主要在移动设备上完成。中低收入人群、进城务工人员进入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供给端被快速打开。他们可以轻易的接入各类平台,提供服务。以中国为例,中低端手机的出现以及网络费用的降低,帮助大量的出租车司机、专车司机开始拥有智能手机终端。他们可以方便的接入滴滴、Uber等平台,并在平台上管理自己的服务时间。共享经济平台通过不断接入线下的零散服务人员,带来服务供应者的增加。当零散资源不断增加,下游用户的需求能快速被响应时,共享经济平台在其中撮合作用和规模效应才能得到的有效发挥。

anytime&anywhere:移动设备的普及,用户与手机几乎已经形成不可分离的状态。对需求端用户而言,他们需求的发出可以是实时的,并可以得到供给端服务人员的实时响应。同样,移动的LBS(locationbaseservice)功能得到大规模应用。共享经济平台可以匹配最快响应、距离最近的服务人员。实际上,在移动端大规模普及前,美国的很多创业公司已经在共享经济上进行了尝试。Airbnb最初创立时主要在PC端,2013年推出了移动端。也正是在2013年,Airbnb的累计交易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更显著的案例是Uber/滴滴打车。由于交通出行应用对LBS功能具有极强的依赖,Uber和滴滴打车都是原生于在移动端的应用产品,伴随着司机/乘客大规模接入移动互联网,两个应用以惊人的呈现爆发式增长。但两个应用并非完全独创,在它们出现前,许多城市的出租车服务公司实际上也提供电招出租车的服务。但其对乘客和司机的匹配程度、响应速度都与移动端的叫车软件难以比拟。也正是在移动设备普及、GPS定位技术日益成熟的情况下,叫车软件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

支付

以paypal、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逐渐成熟,为共享经济平台的各类应用提供了极大的支付便利。对需求方和供应方而言,双方可以实现实时付款与收款。同时,在一些预付费的场景下,网络平台作为第三方也保证了预付费一方的利益。

在中国,共享经济与移动支付出现了相互促进的局面,

2014年开始,由Uber演化而来的出租车叫车应用滴滴和快的,凭借背靠腾讯和阿里,在打车领域掀起了一场补贴大战。滴滴首先将乘客和司机的补贴分别提高到10元,这也就意味着每一单通过滴滴成功支付的订单,滴滴都需要付出20元人民币;之后,滴滴竞争对手快的打车迅速跟进,对乘客和司机进行了相同的补贴政策。随后的近半年时间中,滴滴和快的打车先调高补贴额度,而后又将补贴额度降到零。在这场补贴大战中,滴滴和快递共计补贴超过20亿元。

打车应用作为一种高频、小额支付场景,用户为获得两家公司的高额补贴,开始逐渐养成在APP上叫车的习惯,并开通微信或支付宝支付,由此带来的是移动支付通道被迅速打开。补贴大战看似耗资巨大,却帮助微信和支付宝用户形成移动支付的习惯,并为其他场景进行了铺垫。在打车大战后,微信和支付宝先后向餐饮、零售、P2P转账收款等其他小额支付场景进行渗透。

经济危机

2008-2009年,美国最早开始出现共享经济平台Uber、Airbnb。背后另一个原因在于2008年经济危机的出现。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失业率在2009年达到9.3。人均GDP增速达到-3%。因此,共享经济所提供的更廉价的服务受到用户的欢迎

信息共享习惯养成

我们发现,在狭义的“共享经济”产生之前,互联网已经帮助一大批用户习惯于在虚拟空间内分享他们的虚拟产品——可能是一张照片、一条博文、一首音乐或者是SNS上的一个状态。用户在分享这些虚拟产品时,并不需要形成实物的交割,而仅仅是一个虚拟产品的传递。但正是由于web2.0时代,带来的UGC、wiki等概念的火热,帮助互联网用户在共享经济的早期建立起共享的概念与习惯。目前,85后、90后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最早的接触互联网,使用互联网的应用。因此,他们很早便建立起在虚拟世界中共享、分享信息的概念和习惯。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年度人物授予全球所有网民。《时代》周刊认为,“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因此他们将2006年的年度人物授予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可以说,不仅是85后等互联网的原住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所有网民已经养成了在互联网上与全球共同分享信息的习惯。

在狭义的共享经济主要是指通过分享闲置物品或服务,获得一定的报酬。其中涉及对物品使用权的暂时转让。随着85后、90后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与70、80年代人不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感受过物质的匮乏和短缺;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纳更加快速。从此种意义来看,新兴人群对于“拥有”和“所有权”的观念在逐渐淡化,他们更注重的是,在有需要的时刻被满足。以满足出行需求为例,过去强调的是拥有一辆轿车,甚至是一个专职的司机。而未来通过共享经济,大多数人很可能并不需要专属于自己的轿车。当需要较长时间自驾时,可以通过P2P租车的方式租到一辆适合的车。比拥有一辆车更方便的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当前的自驾需求租赁不同配置的车辆——可能是适合户外的SUV或者是适合城市的家用小轿车。而在自行购车的场景下,这是难以实现的;当需要临时、短途出行时,则可以通过Uber、滴滴专车等方式。互联网通过资源的整合与调配,让每个人在有出行需求的时候,能够暂时的“拥有”一辆车或者一个专职司机。